出生在小康家庭,从小就是听话的孩子,父母非常重视教育,九年义务教育里,每一年都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、“班级里的榜样”。
很难想象,拥有这样顺风顺水的人生轨迹,也会对人生感到迷茫无措。
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空心病。
01 什么是空心病?
空心病,一般是由于价值观缺陷所导致的心理障碍,常见于大学生群体之中。
它的由来,是源于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副主任徐凯文,在一次演讲中,他指出,价值观缺乏,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,并将它命名为空心病。
那些得了空心病的学生,往往感到疲惫不堪、孤独无助,觉得人生毫无意义,对未来感到迷茫,丧失方向。
从这些描述中,大家可能会觉得它和抑郁症很相似。
然而,抑郁症通过服用药物是可以起到对病情的抑制作用的,而空心病则无法通过药物来缓解,只能通过心理干预。
02 空心病学生的内心独白
一位大学生来访者,曾向创芮心理教育这样描述: “我父母是那种管的很严的人,任何事情如果不顺着他们的意思走,我就要挨打挨骂。所以从小我就特别胆怯,做什么事都要求得他们的同意才行。无论是大事小事,都是他们替我去做决定的,我什么都不敢说。说实话,活到这个年纪,我知道他们这种控制子女的方式不对,但我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了,感觉每天活得像一具行尸走肉。” 这位来访者的内心独白,其实可以代表一部分得了空心病的学生。
他们可能从小都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亲戚眼中的“乖孩子”、“听话的孩子”,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,他们为了维持这种形象活得有多累。
03 活成了他人的木偶
为什么乖孩子更容易得空心病?
因为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,还是更偏重于分数,在育人方面仍然有所欠缺。
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懂得如何应试,却不懂得如何应对人生,感到迷茫和困惑。
还有,那些“听话的乖学生”,更容易按照他人的期待而活,去做那些他们被告知“应该要做的事”,而不是自己“想要做的事”。
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丝毫主动权和选择权,一切都被安排好了。
他不需要思考、判断、权衡,只需要照着执行就好了。
这样看似轻松,实则丧失了对人生的参与感,活成了他人的“木偶”。
一旦固定在他其后的“提线”不再起作用,“木偶”就只会瘫倒在地,不知道如何过活。
04 空心病具有哪些特征?
一般来说,空心病常常有以下几种特征:
(1)丧失意义感
找不到自己活在世界上的意义,觉得生活就只是每日地重复,一眼看到老,对未来不再有任何期望,失去意义感。
(2)与抑郁症有相似之处
得了空心病的人,同样会感到情绪低沉、乏味无聊、消极悲观等,但和典型的抑郁症患者相比,这些表现却并没有那么明显。
这也是空心病不容易被发现的其中一个原因。
(3)失去动力
得了空心病的孩子,会觉得人生没有希望,做什么都没有结果。
(4)可能会出现轻生念头
觉得不被他人所理解,找不到存在的价值,这样的感受如果过于强烈,就越容易出现轻生的念头。
(5)过度在意他人眼光
这往往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某种形象,比如乖乖女或者听话的孩子。
但是,背着这种包袱去活着,对自己也是一种精神内耗。
对于他们来说,未来不存在任何的精彩和期待。
因为从未有选择的机会和空间,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就得不到正常的发展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生活中的挑战不断增加,他们对生活的茫然感也会越来越强,空心病也会越来越严重。
如果您的孩子也得了这种空心病,请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机构。 |
|
CopyRight 2020-2023 郑州苏安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|